• <acronym id="xjwlj"><label id="xjwlj"><address id="xjwlj"></address></label></acronym>

        <big id="xjwlj"><strike id="xjwlj"></strike></big>
        <track id="xjwlj"><ruby id="xjwlj"></ruby></track>
        <p id="xjwlj"></p>
        一組珍貴老照片,帶您回到1928年的五臺山
        1

        五臺山楊林街,楊林街不僅是五臺山上賣各種小吃、香火、紀念品的商業街,也是臺懷鎮百姓生活的街市。

        2

        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,但是民間百姓也有傳統的拜神信仰,圖中是一群鄉民抬著龍王神出行,四人抬著神像,兩人拿著旗子,其余人打鑼跟隨。

        3

        建在半山腰上的一處喇嘛廟,這里也是從高處欣賞楊林街的最佳所在。

        4

        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的清涼寺,可惜1966年被毀,1986年重建,明朝的祝顥游到此處,賦詩一首:

        后嶺前峰迭送迎,景多目眩亂吟情。
        青山影里僧家住,綠樹陰中客騎行。
        流水洗心塵垢凈,涼風吹鬢夢魂清。
        山高已見諸天近,明日登臨見化城。
        5

        白塔是五臺山標志。白塔所在為塔院寺,塔院寺位于顯通寺南側,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。這里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,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,因院內有大白塔,故名塔院寺。聳入云天的大白塔,是寺內的主要標志。

        6

        五臺山地區的窯洞,上下兩層,依坡而建。

        7
        五臺縣城城門
        8

        閣子嶺上的真武閣。閣子嶺因山上有高聳入云的真武閣而得名,"閣道穿云"是五臺結按道山的古八景之一。由于閣子嶺山新抓勢高峻,而真武閣建在最低的山口上,因于在此雨過之后,山間云霧便從真武閣的門洞中穿行而過,形成了"閣道穿云"的景象。

        9

        大顯通寺內的鍍金銅塔,始建于明萬歷年間,原本建有5座,象征著文殊菩薩的五智,如今剩有2座,其余3座為新建。

        顯通寺現存建筑為清代規模,寺宇占地約8萬平方米,各種建筑400余間,且大多為明、清時期的建筑。殿堂、廂房布局嚴整,中軸線分明,配殿左右對稱,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、大文殊殿、大雄寶殿、無量殿、千缽文殊殿、銅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。

        10

        一個僧人站立在石經幢旁。背后是佛光寺東大殿。此石經幢為唐大中年間所立,梁思成林徽因結合經幢才判斷出佛光寺東大殿為唐構。

       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位于五臺縣的佛光新村,距縣城三十公里。因為此寺歷史悠久,寺內佛教文物珍貴,故有“亞洲佛光”之稱。寺內正殿即東大殿,于公元 857年建成。從建筑時間上說,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(公元 782年)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,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。

        11

        一座寺廟里,一位僧人正在給陶器上漆。

        來源:忻州記憶
        相關內容
       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